电脑端顶部图片
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儿童、青少年成长心理/广泛社会适应问题/应激不适/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创伤/人际交往/亲子关系/情感婚姻家庭/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性取向问题/性心理问题/性格偏移等,心理顾问与心理测评服务。
为对来访者负责,对本所不适合或不匹配的,我们将负责为其提供转介服务。 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工作坊、企事业单位EAP服务。
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邮箱: 865273090@qq.com
电话: 023-89009815(7×12热线,9:00-21:00)
微信公众号:hspxl
网址: www.hspxl.cn
地址: (公司咨询部)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 (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我们知道,有时要把自己的心灵交付到心理咨询中,需要莫大的勇气。在徘徊犹豫的时候,加入我们的群为您与我们保持了一个合适的舒适距离。
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资讯 > 心理资讯 >

亲密关系的自恋需要

时间:2019-04-06 10:52 点击: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成长,到生存至今,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我们与父母儿女的互动,我们与亲朋好友的交流,我们与同学同事的共处,我们与陌生人的偶遇等等,都是在关系中实现并完成的。而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最满意、最有意义的一种关系莫过于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可以拥有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承诺等(莎伦•布雷姆,2002),也正因此亲密关系完全不同于一般关系。
  广义的亲密关系其实伴随我们一生,其中包括与父母与儿女的亲情,与挚交好友的友情,与亲密爱人的爱情。而笔者在此文中主要关注的是典型的或者说狭义的亲密关系——即婚恋关系。
· 纵观人之一生,从出生,长大,到读书、工作,到恋爱结婚、养儿育女,到夕阳西下、与世长辞,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生活在婚恋的亲密关系中。不言而喻,如何认识亲密关系?如何面对亲密关系中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成长和成熟?这些都成为值得探索的人生重要主题。当然关于亲密关系的探讨已经很多,我将从自体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从自恋需要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亲密关系的发生和发展,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亲密关系,使我们的亲密关系更健康地发展。

      一、 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
     1.国内外研究观点
 
  国内外业界对于亲密关系的讨论已经为数不少,精彩纷呈。
 
  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1986,1987)对爱情进行主题研究,认为三块不同的基石能够组合成不同类型的爱情。爱情的第一个成分是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及分享等特点;第二个成分是激情,以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点;第三个成分是承诺,包括将自己投身于一份感情的决定及维持感情的努力。在其理论中,这三个成分被看做两人分享的爱情三角形的三个边。因三个成分强弱的不同而出现无爱、喜欢、迷恋、空爱、浪漫的爱、友伴的爱、虚幻的爱和圆满的爱等不同的关系类型。虽然三元理论所清晰限定的类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如此泾渭分明,但它为我们研究和理解不同类型的亲密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框架。

  美国心理学家莎伦•布雷姆等也著有《亲密关系》一书专门讨论亲密关系。其中作者们综合了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多个分支的力量和研究成果,探究了长期以来诗人、剧作家、哲学家,乃至医学家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论断(彭凯平,2005)。
 
  作者们认为,亲密关系的发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从相互吸引开始,然后在认知中将伴侣理想化,再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产生相互依赖,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具体来说,“亲密关系开始的第一大步总是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接近某人的渴望。吸引开启了发展爱情的可能性。而且吸引受到相像的强烈的影响,有着相似背景、个性、外表吸引力和态度的人们更有可能彼此吸引。”(布雷姆)人们经常以一种积极的幻想尽可能好地描述自己的伴侣(Murray,1999)。这种“幻想”混合了对伴侣的现实人生和完美伴侣的理想化看法。他们并非忽略伴侣现实中的真实缺陷,只是认为这种缺点没有别人所知的那样显著(Murray & holmes,1999)。积极的幻想将伴侣理想化,所以人们对伴侣的判断比伴侣对自身的判断要更为积极(Murray,holmes & griffin,1996a)。总之,浪漫伙伴的理想化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更大的满足感、爱情、信任、更为持久的关系等联系在一起(Murray&holmes,1999)。

  麦基卓与黄焕祥(2007)合著的《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一书也就亲密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并提出亲密关系环形发展的五个阶段,分别是浪漫期、权力争夺期、稳定期、承诺期、共同创造期。在权利争夺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出现冷漠、超越、分离等偏离状态。
 
  初期阶段(浪漫期和权力争夺期)的特征是充满能量(热情、着迷、性兴奋和愤怒),后期阶段则较平静、满足。初期阶段的伴侣对彼此的了解不多,越来越亲近的特征是越来越了解自我和他人。随着了解增加,亲密的可能性也增加;在袒露、脆弱、好奇与承诺中,双方就能建立成熟稳定的关系。

  也有学者根据时间的发展顺序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把婚姻关系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进行阐述。他们认为一对夫妻的关系并不是常年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年岁动态发展着,一对夫妻从结婚成家,建立婚姻关系,生儿育女,子女成长与分离,夫妻关系逐渐演变,从形式到本质上均在发展和变化: 
· I、婚前阶段:一对男女经认识、交往而决定结婚,在婚前这一段暂短关系,称为婚前阶段,也是所谓的恋爱交流阶段。这阶段的任务是试探、观察彼此的感情反应,同时也研究彼此的性格是否相配,是否是理想的婚姻对象。 
  II、初婚阶段:夫妻结婚后开始婚姻关系,共同过夫妻生活,此阶段的心理课题是:开始建立夫妻亲密的情感关系,性关系开始,建立夫妻新角色,逐渐与原来家庭脱离,建立自己新的家庭,此阶段常见的问题是婚姻适应问题,建立起彼此同意接受的丈夫与妻子之间适宜的关系与角色。 
  III、生产子女阶段:妻子怀孕生孩子,家庭增加新成员,夫妻须学习容纳新的成员,养育婴儿,由原来的一对夫妻变成父母角色。此阶段常见的心理困难是夫妻在实际生活上或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做父母,难于负担起做父母或养育婴儿的责任。
  IV、养育子女阶段:此阶段是夫妻生活发展经历中时间比较长,富于变化的阶段。随着孩子的长大,夫妻得随时学习如何适当地养育与管教子女,夫妻如何协调他们彼此的养育管教方法,此阶段经常会出现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不一致而产生矛盾。
  V、子女分离阶段:当子女逐渐长大,结婚成家,相继离开父母,家庭也就进入子女分离阶段了。这时有些父母,自己心理上不习惯于独立自主,不允许已成家的子女逐渐脱离父母,自谋独立。有些夫妻向来关系不好,一旦子女都离家后,其夫妻关系也就随之恶化,严重者到分离,结束其婚姻关系。
  VI、婚姻后期阶段:当所有子女都离开父母而成家生活后,家中只剩下夫妻俩人,恢复其当初的夫妻俩人的生活,也称为“空巢期”。在此情况下如何过无子女、单独夫妻俩人的家庭生活是一个新课题。 
  VII、婚姻终尾阶段:当夫妻逐渐进入老年以后,躯体、生理、心理各个方面逐渐老化,如何适应人生与家庭的终尾期,调节生活的方式与韵律,继续享受人生,是此期的重心。
  
   2.我的观点
  笔者参考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探讨,通过观察和调查婚恋过程中亲密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就亲密关系的发展提出了五个相互影响的发展阶段,分别是朦胧期、蜜月期、分化冲突期、磨合期、稳定发展期。本文的第三部分,笔者将结合四种自恋需要进行详细阐述。
    
       二、 自体心理学中的自恋需要

  何谓自恋?如果以前有人说:“你这个人太自恋了。”似乎有被贬之意,因为在我们心里似乎自恋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心理学家对自恋却有新的拓展和诠释。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1971,1978)认为:自恋是人类的一般本质,里比多就是自恋,而非首先是客体本能的爱和攻击。他解释道:“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这里理解: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是健康的,而且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科胡特终其一生都在研究自恋的主题,所以自八十年代以来,自恋合法了。

  既然自恋是人类的一般本质,自恋作为自我价值感和胜任感的一种体现,是人人都有一种需要。自体心理学也就是在研究自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导致的自恋型人格疾患的治疗系统。由此科胡特则从分析师对病人的治疗的角度,提出融合移情、理想化移情、镜映移情和密友移情等四种重要的转移关系。但笔者则认为,在一个人从婴儿开始的人格发展中,同样具有这四种自恋的需要,即融合需要、理想化需要、镜映需要和密友需要,而在每个阶段对这些需要的恰当满足,则成为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所以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体心理学,从婴儿开始的人格发展为例来阐述对这些健康自恋需要的理解。

  原始自恋的融合需要是指希望两个人的边界消失、相互融合,向对方的身份认同,希望成为无区别的共体的需要。就好象在说:“我是你的,你是我的。”

  科胡特从人格疾患的角度解释融合转移关系及治疗是“夸大的骄傲自我先退行到一个程度使其(自他)边界融化,从而将治疗师包容在内,当这个扩大边界的努力达成后,用这种获得的安全感进一步实现其他心理治疗的任务。”

  比如婴儿的融合需要表现的最为明显。婴儿从刚出生开始就处在和母亲的融合关系之中,那是的他还没有自己与他者的区分能力,婴儿和母亲是一个共生状态,完全融合而没有边界的。婴儿饿了,母亲的奶水已送到嘴边;婴儿尿了,母亲及时清理而让其舒适。而在婴儿的早期阶段,母亲的眼里也只有孩子并努力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在他们彼此眼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是没有分别的。而这时满足婴儿的融合需要是必要和健康的,但如果孩子逐渐长大甚至成人,再和母亲处于这种没有边界的融合状态,就是非健康并可能导致某些病理症状了。   

  镜映需要是指一个人试图得到另一个人的肯定的需要或欲望。这种需要可以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恰到好处的回应而获得满足。如孩子在学走路时摔了一跤趴在地上哭了,母亲温暖的拥抱是最好的安抚,而鼓励的眼神就好像在说:“孩子,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镜映需要的满足。语言的回应可以是:其实你是有力量的,你很好,你很棒,你应该努力去做,这样做好极了等等。而非语言姿态的镜映,也同样能传递重要而真诚的认同。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起就有镜映需要,而且“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到他自己。”(温尼科特)比如对于挥舞着筷子的婴儿,就好像在说“我是最棒的。”母亲肯定的微笑就是对他最好的认可和鼓励。婴儿也从母亲的认可中认识并接纳自己。所以镜映需要的满足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变得自信而健康的重要因素。镜映需要的缺失容易导致成人后的自卑和自我不接纳等。

  理想化需要是一种深切的渴望:渴望着通过与被崇拜的,充满威力的人物的结合而得到保护和强化。这样的人物给你理想,力量;在你危难,挫折,寻求生命意义的时候,助你维持自体系统的稳定性(Basch,1986)。Marjorie & Marcella 在《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中解释,理想化需要是一种需要去处理人想要融合或接近会让自己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的这种需求。如童年期的孩子很容易对富有力量和安全感的父亲理想化,以“他是好的,我是他的”来完成自恋发展的过程,最后经由恰好的挫折,外在理想化客体内化为自身理想。自己也变得像父亲一样有力量了。自恋在遭遇挫折无法实现时,将自身自恋转移到他人强者身上,来获得自我认同。我们常见的粉丝对明星的疯狂崇拜,就是理想化需要满足的突出表现。其深度形式,在宗教、文化中也特别突出,表现为对神灵人物的认同和崇拜。
· 
  密友需要是指人想与自己相似的另一个人分享的一种需要和愿望,是一种亲密的好像孪生一样的伙伴友谊的分享。科胡特在其第三本书也是最后一本著作《分析的治愈之道》(1984)里提出并完善了密友这一自恋转移关系。在治疗关系中,密友移情指来访者需要与治疗师产生相同感或亲和感的连结反应。密友移情关系回应一个人类的基本需求:需要得到默许,可以拥有别人的人道对待与亲和或相同的感觉。密友需要通常产生于青少年早期,少年少女们开始注重在同伴中建立亲密伙伴关系,可以一起分担烦恼、分享喜悦,相互为伴而不孤单,以“我好,你也好”来实现自恋的需要。笔者认为,在人的整个人格发展来说,密友需要是更为成熟和健康的一种自恋需要。
    
        三、 亲密关系中的自恋需要

  笔者参考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探讨,通过观察和调查婚恋过程中亲密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提出了五个相互影响的发展阶段:朦胧期、蜜月期、分化冲突期、磨合期、稳定发展期。以下笔者将结合四种自恋需要进行详细阐述。
 
  Ⅰ、朦胧期
  一对男女的相遇相识,无论是一见钟情的,还是日久生情的,或是快速相亲的,在明确恋爱关系前,一定会有一段彼此吸引或莫名喜欢或暧昧不清或爱心萌动的状态。这个阶段的情感,因为朦胧而不确定,因为不确定而扑朔迷离,因为扑朔迷离而倍显浪漫。这时的男女好像怀揣着兔子,面露羞涩地对彼此充满好奇和猜测。 从自体心理学角度来看,朦胧期的男女是理想化需要和镜映需要获得满足的亲密关系状态。原本独立而不相交的个体,或者是一方对另一方产生好感,或者双方在彼此身上产生一种欣赏、认可和崇拜之感,成为对方理想化的客体,自己也获得一种强烈的胜任感,从而彼此吸引而靠近,开始产生交集。也可能是一方对另一方温柔体贴或关爱有加,以使接受的一方感动万分、以身相许。青年男女们可否知道,这其实是自己内心的镜映需要被对方充分满足而产生的对对方的接纳和感动。这种镜映也使自己有种被重视、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所以倍感自信。 值得注意到是,这个阶段彼此其实并不十分了解,所以相互之间更充满了希望和期待,有更大的想象和幻想的空间。幻想增进了浪漫,爱人们倾向于把恋爱对象理想化,弱化或忽略那些使他们停顿不前的信息。这个时期一般不会太长,如果彼此的吸引使他们继续完成理想化和镜映,随着时间推移就可能明确恋爱关系,进入蜜月期;如果随着进一步交往,彼此的了解和差异使理想化破灭或镜映不足,恋情就可能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Ⅱ、蜜月期
  男女双方明确了恋爱关系后,就进入充满热情、兴奋和活力的蜜月期。这时的恋人尽可能地表现着自己的美好形象,而努力掩饰不足,他/她们眼中的恋人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几乎就是自己梦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他/她们已经不用羞涩地猜测彼此了,而是可以开放地互诉钟情,并甜蜜地享受其中。他/她们会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时间呆在一起,可能有说不完的话,即使无言相对也有传递不尽的绵绵情意。 从自体心理学角度来看,蜜月期的男女是融合需要获得满足的亲密关系状态。随着理想化需要和镜映需要的继续满足,蜜月期男女双方的关系越来越亲密,逐渐开始融合,即进入相互认同,你我不分,边界消失的阶段。他们就好像是生活在天空彩云上的神仙眷侣,这个世界几乎只有他们两个人,对方好像就是自己全部的世界。这时的恋人充满着嫉妒心和占有欲,好像自己就是对方的,对方就是自己的。

  值得注意的是,就像婴儿早期一样,一定的融合是必要的,是有利于恋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的。但由于这时的两个个体几乎完全重叠成为一个共同体,而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空间,久而久之可能会有窒息的感觉。同时蜜月期的人会“把自己对完美伴侣的概念投射到对方身上。”(麦基卓,黄焕祥,2007),而随着亲密关系的深入和对彼此本质的全面了解,必然会由完美转向失望。如果亲密关系继续发展,两人的分化与冲突就成为必然。有的恋人可能在这个阶段就步入了甜蜜的婚姻,但他们在或长或短的蜜月期后,也必不可少地会今天下一个分化冲突阶段。

  Ⅲ、分化冲突期
  这个阶段通常紧随蜜月期之后,对每一对情侣来说,几乎都是一个必然的发展阶段,只是发生在时间长短不同的蜜月期之后。恋人之间的第一次争吵,可能就预示着分化冲突期的开始。这时的恋人好像从风调雨顺、心醉神迷的云间掉入了现实的人间。蜜月期“朦胧的认识和感官的娱乐让双方维持互相投射的形象”(麦基卓,黄焕祥,2007),但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经验,就会逐渐看到对方的本质和彼此的差异,完美伴侣的幻想会随之逐渐消退,冲突也就随之而来。 古人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融合走向两一个极端就是分化。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因相吸而产生交集,因重叠而需要分化,因分化而产生冲突。从自体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时就可能感受到理想化的破灭、镜映需要的缺失等。这时的分化和冲突就好像蜜月阶段遇到的挫折,挫折大小不同、应对方式的不同,就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如果能意识到这是亲密关系中发展的必然阶段,认识到这才是进入到更真实更本质的亲密关系的开始,并由此正确对待彼此的差异和不同,由原来想当然地认为“你应该是这样的,你应该这样对我。”转变为对彼此的理解、尊重和接纳,这时的分化冲突就可能成为“恰好的挫折”,促进亲密关系进入更重要的磨合期。另一种情况是,伴侣看到彼此的差异后,无法接受这种理想化的破灭,于是一方以温和的方式催促对方改变,以符合自己理想化的需要;而对方也以大无畏的态度坚守自己的原貌。最后“隐微的善意暗示逐渐变成明星按的控制和冲突,隐约的提醒变成不断的责骂,甜蜜的请求变成要求牢骚。”(麦基卓,黄焕祥,2007),似乎彼此都无法接受曾经那般温柔体贴或大度宽容的人,如今变得如此不可理喻。这样的冲突使伴侣双方都大受伤害,可能从失望走向绝望,最后导致冷漠地维持现状或分手和离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用积极的观点来看分化冲突期的意义所在。正是看到了差异、发生了冲突,才能帮助恋人开始从“全好全坏”的偏执状态走进现实,看到每个人所真正具有的不同特性,才能开始走向萨提亚女士所说的:“相同使我们吸引,相异使我们成长。”所以亲密关系中不必害怕冲突,重要的是如何正确面对冲突。

  Ⅳ、磨合期
  这是伴侣双方认识到分化冲突的重要性之后,开始尝试探索各种适合彼此的方法,以调整和建设亲密关系的阶段。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试错过程。经历了分化冲突期的风暴和挑战,伴侣双方会更加信任、诚实而富有责任感,更加坚定了走在一起的决心和努力,所以会用积极的态度开始各个方面的建设性尝试。这是磨合期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在磨合过程中,双方会进入更深层的交流互动中,会更全面而真实地展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就更容易会看到彼此的不同,甚至不经意间就戳到了对方的痛处或底线。这就是一个个真正了解自己需要和对方需要的契机,并以学习以彼此需要的爱的方式和爱的语言来满足对方。如果方式对了,那就继续发扬光大;如果错了,那就继续尝试新的方法。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亲密关系和个人同时成长的阶段。
从自体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个阶段是在两人的同时努力下,积极满足彼此的理想化需要、镜映需要和融合需要的过程。比如女方认识到男方有理想化需要,就可以在他工作的努力进步后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甚至崇拜;如果男方知道女方有镜映和融合需要,就可以在她遇到烦恼的时候给予更多的温柔爱护甚至身体爱抚,而不一定仅看重如何解决问题。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彼此双方开始寻找两个个体之间既有交集又有独立的最恰当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都知道磨合的重要性,但伴侣如何进行有效而建设性地磨合,并在磨合中不断成长而不是彼此伤害,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主题。也有很多国内外学者找到了很多建设性方法,如美国心理学家查普曼博士编著的《爱的五种语言》一书,约翰•格雷博士的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黄维仁先生创办的“亲密关系之旅”工作坊等,都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在此推荐给大家。

  Ⅴ、稳定发展期:
  这个阶段不是说亲密关系固定不变的,而是趋向于平稳、重在发展的过程。经历了有趣和有获的磨合阶段,亲密关系日益增进,伴侣双方日益了解,彼此达到一定的默契与和谐,个人也在关系的建设中获得自我成长。这时的伴侣注重对自己、对对方、对家庭发自内心的承诺和维护,并能运用恰当的方法用心经营。而这时两个人的创造性也是最强的,伴侣双方可能在相互激发、相互鼓励下产生很多创新和建树。

   从自体心理学角度来说,稳定发展期中的伴侣,在理想化需要、镜映需要、密友需要、融合需要等方面都能彼此满足,并处于一个恰当而平衡的状态。伴侣之间既有属于自我的空间,又找到了合适的交集部分,所以会在独立和分享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就更容易在这个基础上使亲密关系螺旋性上升,稳定发展。
   值得注意到是,稳定发展阶段与婚姻与否、年龄大小没有必然关系。有的伴侣可能结婚几十年都在分化冲突和磨合期,却迟迟不能迎来稳定发展状态;也可能有的伴侣婚后没几年就在磨合中找到两个个体彼此最恰当的位置,从而进入积极良性的发展状态。

      四、 结语
   以上是笔者亲密关系发生和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着从自体心理学四种自恋需要的角度进行诠释。笔者认为亲密关系的这几个发展阶段并不是僵化而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循环、随时变化的。如有的亲密关系可能没有朦胧期就直接进入蜜月期,有的亲密关系也许从朦胧期就直接进入分化冲突期,也有的亲密关系可能在分化冲突期就结束了,只好再努力经营另一段新的亲密关系,也有的亲密关系或许永远在磨合中。所以划分这些阶段、从自恋需要去解读亲密关系不是目的,重要是为了帮助我们每一位希望在亲密关系中学习和成长的男性女性朋友们,了解自己、了解伴侣、了解你们的亲密关系处于什么状态和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同时更好地理解在亲密关系中自己的需要和对方的需要,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爱的沟通,以早日实现在温暖、安全、信任的爱的海洋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共度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Kohut,《自体的分析》,1971(中文版台湾心理出版社)
2、Kohut,《自体的重建》,1977(中文版台湾心理出版社)
3、Kohut,《精神分析治愈之道》,1984(中文版台湾心理出版社)
4、Marjorie Taggart White and Marcella Bakur Weiner,《自体心理学理论与实务》1986(2002中文版台湾心理出版社)
5、Allen M.Siegel,《汉斯•柯赫与自体心理学》,1996(中文版台湾心理出版社)
6、莎伦•布雷姆等,《亲密关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7、麦基卓、黄焕祥,《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7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情感专家 感情咨询 黄手帕心理 心理咨询师培训 婚外情 婚外恋 婚姻咨询师  青少年心理咨询 边缘型人格障碍
 
同性恋 恐惧 失眠 强迫 产后抑郁 焦虑
 
重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
 
------分隔线----------------------------
版权所有 重庆心理咨询|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2010-2021  渝ICP备14009647号-1
电话:023-89009815(7×24热线) 地址:(公司咨询部)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网址:www.hspxl.cn 邮箱:865273090@qq.com
 公安备案编号:50011202000749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