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顶部图片
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儿童、青少年成长心理/广泛社会适应问题/应激不适/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创伤/人际交往/亲子关系/情感婚姻家庭/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性取向问题/性心理问题/性格偏移等,心理顾问与心理测评服务。
为对来访者负责,对本所不适合或不匹配的,我们将负责为其提供转介服务。 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工作坊、企事业单位EAP服务。
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邮箱: 865273090@qq.com
电话: 023-89009815(7×12热线,9:00-21:00)
微信公众号:hspxl
网址: www.hspxl.cn
地址: (公司咨询部)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 (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我们知道,有时要把自己的心灵交付到心理咨询中,需要莫大的勇气。在徘徊犹豫的时候,加入我们的群为您与我们保持了一个合适的舒适距离。
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资讯 > 心理资讯 >

没有人愿意承受负性舆论和异样眼光 | 什么是污名化?

时间:2019-04-06 12:51 点击: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从高中开始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但他的父母却坚定地认为他没有问题,只是矫情。朋友很痛苦,想寻求帮助,却遭到了他父亲的严厉阻拦,甚至直接把他锁在家里。他的父亲曾经问我,能不能给找个医生开个诊断单,证明他儿子没病。
 
后来听到了很不幸的消息,这位朋友试图自杀,但万幸被抢救回来了。父母开始意识到严重性,又问我能不能给介绍个心理咨询师。
 
我们忍不住又想祭出这张图。
 
 
任何一个身体器官生病时,人们都知道去看医生,并会受到安慰。唯独心理生病,却被认为是在矫情,还得遭到嫌弃。
 
如果你试着用目前我们对待有心理问题的方式来对待生理问题,也许可以看出这种方式有多么荒唐和不妥。而这一切,可能都是因为心理问题被人们污名化了。

 
什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
 
心理问题的污名(mental health stigma)可以被划分为两个类型:来自外界的社会污名,以及被患者感知到并内化了的病耻感
 
心理问题的社会污名(social stigma)一般通过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表现出。
· 
刻板印象:指整个社会对于心理问题的一种错误的、固化的认知(如: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很危险);
· 
· 
偏见:是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和情感上的表现(如人们厌恶、害怕心理疾病患者,认为他们是“神经病”);
· 
· 
最后,歧视是偏见在行为层面的呈现(如:人们会躲着心理疾病患者,会告诉别人离Ta远点)。
· 
 
目前对于精神和心理问题的错误认知是呈两极化的:要么过分轻视,认为他们只是无病呻吟,“有什么可抑郁的啊,缓缓过一阵就好了”。要么夸大甚至戏剧化,“听说他们家有亲戚是精神病,这病肯定是遗传的,你也离他远点!”。
 
只有那些真正被它们伤害着、伤害过的人才知道,心理问题不至让你变成张牙舞爪的怪物,但也不是你能「挺一挺就过去」、「打起精神」就能解决的小情绪。
 
病耻感(perceived self stigma)主要是因自己生病而产生的羞耻感(shame)。社会给有心理问题的人打上了一个「变态、不正常」的烙印,然后被降格成低人一等的存在。患者自己似乎也接受了这种设定,认为自己得了病「很丢人」
 
研究表明,心理疾病患者的病耻感要显著地高于癌症患者的。简单心理发布的《2016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46.2%的受访者认为心理脆弱的人才会有心理问题,26%的人认为心理“有病”才需要做心理咨询。在偏差样本的情况下,仍有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持如此消极的态度。
人们到底在怕什么?
 
他们也许惧怕的是世俗的压力,也就是别人对他们「指指点点」。一个人可以躲开很多东西,但唯独躲不开来自别人的judge。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不愿去求助,是因为如果别人知道了Ta在做心理咨询或是去精神科,会用异样的眼神看Ta。
 
就算他们自己有求助的意愿,他的家人、亲朋好友也可能会阻止,毕竟在现在人们心中,有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亲人,是很丢脸的事情。他们不想承受随之打包而来的负性舆论。
 
一个父亲对我们说:“如果我的儿子是精神病,别人该怎么说我啊!”
 
 
为什么心理问题那么容易被诟病?
 
许多生理疾病曾经也有过被污名化的阶段。在医学并不发达的19世纪,肺结核被认为是由于患者意志脆弱、情感过于强烈所引起的偏执意象造成的;癌症被视为邪恶、野蛮的化身。这种我们现在看来荒唐至极的认知,在当时可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如今,医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躯体疾病的认知增多,「滚蛋吧肿瘤君」让人们热泪盈眶,「抗癌斗士」这样英勇正面的形象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这些躯体疾病逃脱了被污名化的境遇,现在,轮到心理问题了

无知者无畏,知者不惧,
一知半解才最让人心生畏惧。
 
很遗憾,我们对于心理问题的了解正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阶段。自崔永元公开承认自己曾患抑郁症之后,抑郁症所代表的一些心理问题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大众对于它的严苛态度开始缓和下来。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知道点心理困扰的名词,但并不明晰其确切含义。于是凭着自己的猜想、以往的常识性认知,再加上不良信息的误导,心理问题就很容易被妖魔化。
 
Chris Crandall在一项对心理疾病污名化的研究中,列出了三个因素,直接影响一种疾病被污名化的程度:
 
1. 责任度 Responsibility:
指大众认为一个人所患的心理问题在多大的程度上是由于他自己的问题。人们认为患者承担的责任越大,则越容易引起大众负性评价,人们越无法产生同理心。
例如,人们认为感冒是由于病毒引起的,抑郁焦虑是因为自己内心太脆弱敏感,所以没人会歧视一个感冒的人,却苛责抑郁症患者。
 
2. 危险度 Danger:
表示在何种程度上,人们认为心理疾病患者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然,越感到危险,偏见就越强烈。大众传媒在这个维度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失偏颇的新闻报道里,经常会看到:嫌疑人在进行犯罪时处于心理疾病发作期,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心理问题容易被当做逃脱法律制裁的借口)。影视剧中出现心理疾病患者都是脸谱化的,非疯即傻。
 
3. 罕见度 Rarity:
大众认为某种心理问题越不普遍,便觉得它越严重,其被污名程度也越高。这可能仍然源于人类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会本能的产生恐惧。
比如「解离性身份障碍」,对于不熟悉这个词的人来说,对它的想象可能是「患者会突然变成一个变态杀人狂,然后又突然变回正常什么都不记得了」这种程度吧。

 
在本来就已经很严峻的现状下,媒体的误导又加重了污名,并使之持续存在。一些媒体为了博人眼球,赚点击量,在宣传上会以心理问题作为噱头,大肆渲染其严重程度以及发病率。
 
“每7个人中就有1个精神分裂症”、“得了某种疾病的人要么杀人要么自杀”,不负责任地放出这些毫无根据的言论,误导了大众,也抹黑了精神疾病和心理学。光从曝光程度和呈现内容来看,人们在之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下,会加重刻板印象,把假象当作科普,把偶然当作规律,把相关当作因果。
 
病耻感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1. 耽误治疗,加重恶化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他们不仅要承受心理问题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另外还要承受额外的病耻感,这无疑是双重的负担。有一些人的抑郁或焦虑程度很严重,但因为在情感上不能接受自己被划分为“疯子”,所以不承认自己的病情,拒绝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最终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不断承受疾病一遍遍发作的痛苦。
 
2. 社会排斥、社会隔离
虽然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不得不对一些丧失正常社会功能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强行隔离,但这不代表社会应该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儿女找一个有心理疾病史的伴侣。公司更不愿意雇佣有心理疾病史的员工。而对于存在心理困扰的人来说,最需要却也最难以得到的就是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3. 危害他人
如果患有严重的精神问题,却不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默默忍受和否认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不负责任,也使周围的人暴露于风险之中
心理疾病患者如果拒绝接受治疗,确实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被社会规则所接受的异常行为。不良行为可以被理解,但暴力不能被容忍。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宽容和优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具有侵犯别人权益的特权。
要如何帮助心理问题去污名化?
 
患者自身
不要等骨折了才想起喝板蓝根
病耻感让人们羞于开口求助。如果你自己感觉到不舒服,请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和心理服务。心理咨询的作用就是在平常的时候帮助人们自我成长,解决生活中的发展性问题,以及缓解轻、中度的抑郁焦虑情绪。但并不能处理处于急性应激期的精神问题。
然而,简单心理发布的《报告》中显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当人们出现注意力障碍、进食障碍、自杀等严重心理困扰时,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但这些严重性心理困扰本应该要求助于精神科顾问的。
 
家人、朋友们
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
国内外已经有众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家庭的宽容、温暖的环境氛围是患者能否良好康复的重要因素。遭受心理疾病困扰的人们,往往感到在与来自全世界的偏见和恶意作对,如果家庭成员再不和患者站在同一边,那么他们便真正成了孤立无援。
作为心理疾病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他们同样需要社会支持。作为照顾者,他们一定会反复地感到沮丧和无力,但目前已有很多疾病患者家庭成员的互助小组(如孤独症患儿的家长形成联盟,相互帮助,学会照顾孤独症患儿),来帮助患者及其家人度过难关,让患者感到「我虽然不完美,但永远不会被抛弃」。
 
 
我们每个人
当每个人都遵循UNITE原则
 
· 
Understand 了解并理解:
· 
了解关于心理问题的知识;了解孤独症的症状和病因,就会理解孩子怪异的举止。了解是改变的开始。
· 
· 
Nurture mental health 关注精神健康:
· 
身体健康已经是全民关注的时代,养生文章已然席卷了朋友圈。如果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能有身体健康的一半,病耻感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强烈。“这是个自我关注的时代”——我们的关注点应该从物质转向精神了。
· 
· 
Include others 包容所有人:
· 
从社会隔离到接纳是一个过程,但每个人的努力可以加快这个过程。社会的多元化正因为它是由各种不同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不应该被刨除在外。把每一个人当做独特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而不是只看到ta身上的标签。
· 
· 
Talk openly 大方地谈论:
· 
抛开顾忌,开始去谈论心理问题,无论以何种形式,在论坛上、微博上、朋友圈中、向家人、朋友……everywhere。当这个话题不再是个「忌讳」时, 没有人会羞愧。但前提是,使用精确的词语,停止对于精神疾病和心理困扰名词的滥用。
· 
· 
Embrace therapy 接纳心理治疗:
· 
看病没什么可耻的,不需要藏着掖着。心理治疗就像养猫一样,是一种提升幸福感的手段,我们总说这个电影治愈、那个美食治愈,但真正治愈的心理治疗,我们却把它当做可怕的事情。
 
到最后,这篇文章仍然无法为如何消除心理问题的污名提供一个准确的答案,就像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们已经向我们普及了那么多关于偏见和刻板印象的知识,但我们仍无法彻底消除歧视一样。即便在人生中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处于弱势和少数的那一端。
 
这是一项艰巨且持久的任务,我们知道单凭一己之力,并不能颠覆整个社会长久沿袭下来的观念。这一篇文章的影响力,对于帮助那么多正在遭受心理问题和外界歧视双重折磨的人来说,显得那么微薄。
 
但我们一直在努力着,
让世界变得更好,对我们来讲不是一句空话。
 
我很认同奇葩说中一位辩手的话,在讨论是否应该向父母出柜时,有人说:“现在的国内社会还不具备出柜的条件。”但她说:
 
“社会条件就是个悖论来的!社会条件不具备,不能出柜,社会条件具备了,没有柜子。那我们今天还讨论这个问题干什么啊?”
 
是啊,我们讨论去污名化这个问题要干什么啊?如果现在他们大胆站出来声明说:“我有心理问题”,可能会被排斥、被降格,所以要忍住不能说。如果等到将来有一天,心理问题被人们正确认知,进行心理咨询就像吃维C一样正常,哪里还会有污名?
 
但我们不能只是「等着」社会条件具备的那一天,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去创造的。
 
这很艰难。但至少有一个简单的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让我们温柔地推翻这个世界。”
 
图片来源:pinterest
 
参考资料
Corrigan, P. W., & Watson, A. C. (2002).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stigma on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World Psychiatry 1(1), 16-20.
Graham C.L. Davey. (2013). Mental health & stigma. Psychology Today.
Lindsay Holmes. (2016). Let's call mental health stigma what it really is: discrimination. Huffington Post.
Michael Friedman. (2014). The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is making us sicker.Psychology Today.


文转自简单心理

 
重庆心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分隔线----------------------------
版权所有 重庆心理咨询|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2010-2021  渝ICP备14009647号-1
电话:023-89009815(7×24热线) 地址:(公司咨询部)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网址:www.hspxl.cn 邮箱:865273090@qq.com
 公安备案编号:50011202000749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