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03
AD02
主页 > 心理资讯 > 咨询手记 >

你需要证明你是好的吗? ——自我攻击的游戏如何破,写给自卑者的伴侣(2)

时间:2021-06-25  点击:



完美主义就是反抗自卑的核心信念的一种方式,公式是:如果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最棒的、各方面都NO1,就没有人可以看不起我了,我就是(别人心目中)最好的了;我就有价值了,我就值得爱了。完美主义打开了通向自恋的道路,这是逻辑发展的必然。
实现完美的道路艰难而曲折,苛求完美又让自卑者构建了新的自卑来源——如果我不是最完美的,我就是最垃圾的。
如果我们对此稍做反思就会发现,这条帮助自己摆脱自卑的道路不仅充满荆棘,几乎不可能实现,而且它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因为,“我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本来不是一个认知逻辑问题,而是一种主观感受。
这里我们要去探索一个人的自我的核心信念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可以借用心理学上的镜映理论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这个理论不能解释自我核心信念形成的全部,但基本可以让我们明白自我核心信念形成的基本原理。
人不照镜子,无法看见自己,无法辨识自己的模样。父母(或者早期的抚育者),就是孩子心灵的镜子,是孩子认识自我的镜子。父母(或孩子早期的抚育者)是孩子与这个世界建立的第一个连结,也是最重要、影响最深刻的连结。孩子可以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从父母的眼中看到自己。
如果父母对自己是好的,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愿意满足自己,悉心照顾自己,看到自己总是开心与快乐的,孩子就从父母这面镜子当中看到了好的自己;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是忽视、疏离、冷漠、剥削、虐待的,放在可有可无的不重要的位置,看到孩子总是悲伤、痛苦、厌恶的表情,孩子就从父母这面镜子当中看到了不好的自己。这面镜子主要是在主观感受层面被体验到而不是在认知层面通过观察、推理、判断等认知思维活动形成。也就是,孩子的自我信念形成主要是在与父母长期互动过程当中的体验构建的,认知思维范畴的自我信念只是对自我的主观感受的总结,甚至没有总结,只是潜意识地知道。
这里我们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父母面对小孩的不良情绪或行为模式,也许并不是像小孩所理解的那样是因为不爱小孩造成的。而更大的可能是,父母也正处于自己的烦恼痛苦之中,或者是父母的人格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换言之,是父母的心理不太健康,无力以小孩心理健康发育所需要的良好情绪或行为模式为小孩提供心灵营养。
但无论如何,在不良原生家庭下成长的提问者,由主观情绪感受奠定的自我结构,会预设自我的认知立场,我们的认知总是为情感服务的,摆脱主观影响客观认识事物总是不那么容易。
因此,要用认知的方法去矫正由预设立场的主观感受所形成的自卑自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完美主义代偿自卑的方法,是一条走不通的克服自卑的道路。首先,达到完美就非常困难;其次,就算达到了完美,也反证了自我是不好的。因为,那个好的自我,是通过我努力奋斗或者讨好完成别人的期望得来的。也就是说,如果我是好的,就无须证明。需要证明我是好的,那我本质就是不好的。换句话说,需要证明我是好的的我,本身还是不好的。万一,哪天我从完美山巅跌落,哪天我的完美外衣被揭穿,不一样要被打回原形。

因此,自卑者不管如何表面光鲜亮丽,内心都会隐藏着一个不好的自我。要证明自我是好的,这成为了自卑者永恒的自我难题。
自卑者可以通过追求完美,讨好别人,满足别人的期望来欺骗外部世界,就像演员一般扮演一个“有价值的人”、“完美的人”、“值得被别人喜欢的人”,来完成这个自我证明的难题。但总有失败挫折的时候,讨好过程中的百人千面,讨好了这个讨好不了那个;自我的完美标准没有达到;就算在外部成功了,却无法欺骗自己,完美主义的自我总会一针见血地指出需要证明的自我本质上的不完美。内在的证明要求,本来是要代偿自卑及其痛苦,但证明过程本身却变成了残酷的自我折磨。
自我攻击的来源非常复杂。本文至少探索了两种可能,原生家庭成长经历构建的我不好的自我,追求完美主义代偿自卑失败的愤怒,还有更多。不过,详尽地探索自我攻击的来源已经超越了本文的范围。我们可以只从现象学上笼统地把它统称为自我攻击,并且笼统地把这种痛苦的内心冲突过程描述为自我折磨。

一键通话 QQ咨询 微信咨询 地址·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