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顶部图片
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儿童、青少年成长心理/广泛社会适应问题/应激不适/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创伤/人际交往/亲子关系/情感婚姻家庭/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性取向问题/性心理问题/性格偏移等,心理顾问与心理测评服务。
为对来访者负责,对本所不适合或不匹配的,我们将负责为其提供转介服务。 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工作坊、企事业单位EAP服务。
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邮箱: 865273090@qq.com
电话: 023-89009815(7×12热线,9:00-21:00)
微信公众号:hspxl
网址: www.hspxl.cn
地址: (公司咨询部)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 (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我们知道,有时要把自己的心灵交付到心理咨询中,需要莫大的勇气。在徘徊犹豫的时候,加入我们的群为您与我们保持了一个合适的舒适距离。

跟着心走,真的比较容易找到对的方向吗?

时间:2017-04-19 17:57 点击:

在面对重大决定,绞尽脑汁仍无法果断做出判断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大脑关机,把决定权交给「心」呢?
    有时候面临令人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做决定时,常听到人会说,「就跟着直觉走吧!」或是「听听自己心里的声音!」。但是大脑无法爽快决断的事情,真的跟着感觉走就一定比较不会出错吗?到底我们「无意识」的那个自己有多聪明呢?我有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恍神,想不起来到底有没有记得锁门,或担心其它芝麻小事时,回头确认后都发现自己只是白担心一场。那时会觉得,无意识的那个自己其实还蛮可靠的呢!当我们在无意识的状况下,是不是对所接受的外在信息反而有更佳的判断能力呢?
    2004 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Dijksterhuis博士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无意识底下的思考是有优势的。他们设计了一连串的实验,发现如果受测者在做决定前(例如挑车、挑房子),先去做一些无关紧要但耗脑力的解谜、填字游戏,会让他们更容易做出最客观也最有效益的决定。 这个论点马上受到各界瞩目,毕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意识的角落,默默地豢养了一个强大的「无意识」,是很吸引人的理论。
    不过,当其它实验室也纷纷开始投入研究「无意识」是不是能提供我们思考优势的时候,实验结果出现五五波,极为两极化的分歧。「无意识的思考优势」也成了近代心理学最具争议的论点之一。研究设计的不同、故意让受试者「意识」分心忙碌的游戏难度,甚至参与实验的受试者人数,似乎都成了造成各家实验结果南辕北辙的原因。
    最近,荷兰的Mark Nieuwenstein博士和Hedderik van Rijn博士决定针对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因,重新审视过往的实验设计,并扩大参与受试人数,来好好重新探讨这个心理学上的当代大谜团。他们找来将近四百位受试者,这大概是过往类似研究参与人数的十倍!受试者必须在四辆车,或是四栋房子里挑出最值得购买的。针对每个候选选项,研究人员会告知各12项优缺点,然后随机把受试者分为四组,来看看「意识」还是「无意识」下比较容易做出正确判断。有些受试者在做决定前,会被要求玩三分钟的字词解谜游戏,并且被告知游戏结束后要做出决定;有些有三分钟的时间可以仔细想想再做出决定。有些受试者则在玩完三分钟的字词解谜游戏之后,在做出判断前可以随便他们要花多少时间思考;最后一组受试者则是不用玩解谜游戏,也可以随便他们要想多久。
    最后实验显示,「无意识」底下所做的判断并不会因此提升正确率。他们接着回头去分析过往实验的发表结果,发现那些支持「无意识具有思考优势」的研究结果样本数都太少,因此很容易因为某些误差而使得实验所得到的结论被误导 。再加上现今论文发表的常态里,比较新颖的论点或许比较容易被期刊所接受,因此在期刊审稿的过程中,也无形中引进了「审稿误差」。
有趣的是,虽然「无意识」似乎没有办法给我们额外的思考优势,但在「无意识」时所做出的思考判断,丝毫不会比有「意识」时所做出的判断要差。这又是为什么呢?
    Mark Nieuwenstein和Hedderik van Rijn博士表示,这有可能是因为在资料收集阶段的时候,我们已经逐步对即将需要做出的选择作出判断而有底见了。因此在受试者最后公布自己的决定前,不论有没有要让大脑分心去做解谜游戏,也都对最后决定影响不大。他们也提到,类似的情况也在所谓的「第一印象」中看到。 第一印象所形成的判断通常都很难被更改,是因为在之后的信息收集过程中,我们会倾向去寻找能强化、支持第一印象的证据。
    虽然,倾向「无意识」并不特别聪明的阵营发表了这篇详尽的研究结果,但是支持「无意识具有思考优势」的阵营也并没有因此垂头丧气。日后会不会有更完整的研究来支持「无意识」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强化的精神官能症
以下是我们一直都在追寻的解脱秘法:透过禅坐和日常修持来发展面对人生困境的能力及勇气;安住在当下的身心经验中——即使当下的感觉是蒙羞、挫败、被抛弃,或是遭受不公的待遇。
——夏绿蒂·净香·贝克
 
  我们曾谈过安于般若波罗蜜多或无量菩提心中,然而这样的修持要达到的究竟是什么境界?我们要体悟的其实就是对当下无依无恃的状态保持开放,直截了当、毫无防御地参与自己的经验,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相信一切都不成问题了。朝着不执著的方向前进是需要胆识的。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觉得这是一个奇妙而令人振奋不已的生活之道。我们之中有几人会觉得已经准备好要中止自己的惯性模式,或中止自己追求舒适的本能反应?
  我们或许以为一旦修持了菩提心法,自己的惯性模式就会开始转变——日复一日,我们一定会愈来愈开放,愈来愈有韧性,愈来愈像个精神勇士。然而持续的修炼只会让我们的惯性模式更强化。佛法的金刚乘称这种现象为“强化的精神官能症”。这并不意味我们是故意的,事情就是会如此发生。虽然尝到了无依无恃的滋味,也希望自己能安住在稳定、开放而富有韧性的心境,我们仍然会紧抓着惯性模式不放。
  每一位走在觉醒之道上的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你所见过的每一个面带微笑的解脱之人,都必须经历自己的精神官能症被放大到极至的过程。我们一旦中止责备自己或安慰自己的惯性模式,就是在做一件极为勇敢的事了。逐渐地,我们会朝着开放的方向前进,不过我们也必须认清,前方是一个没有把手、没有脚环、没有心环的危险地带。这个境界也许被称为解脱,然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感觉起来却像是一种不安全的状态。
  让我举出一些随着修行而发展出来的精神官能症被强化的实例。其中一人发展出了奠基在精神理想之上的自责模式。人们往往利用修行来强化贫乏的自我感:精神勇士的修行变成了另一种感觉自己不够格的方式。假如我们想变成一名“善良的”精神勇士,或是想逃脱成为“坏人”的可能性,我们的思维就会呈现两极化,而如同以往那样又陷入了对错的反应。我们会利用修行来排斥自己,或跳脱不想面对的议题,而又企图保有“一切都美好”的理想概念。就是因为我们真的在修行,才会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所做所为,而开始学习慈悲地探索自己的内心活动。我们在心理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否感到不安?对心中的戏码是否仍深信不疑?
  另外还有一种相反的版本。我们会利用修行来助长自己的傲慢和独特感。你看我们进行这项修持是多么勇敢的事,我们的人生已经得到了转化。我们能够做出如此罕见的事,真是值得自豪。我们利用修行和佛法来建立自我形象,并助长自己的傲慢和自大。
  另一种被强化的精神官能症就是逃避。我们虽然很想放弃自己那些无用的垃圾,但是在过程中会利用佛法跟那些混乱不安的事物保持距离。为了逃避自己的同伴是酒鬼或自己对大麻上瘾或是又陷入了另一个受虐的关系,于是我们毅然决然地训练自己安住在空性和爱心中。我们企图利用精神修持来逃避内心的不悦。
  真正的重点是,我们会依照惯性将自己附着在菩提心的修持,或是黏着在强调不黏着的修炼之上。如果想洞悉自己的惯性模式,不妨看一看自己跟修持方法、法教及老师的关系,是否也充斥着近乎精神官能症的各种需求?我们是不是在利用禅修来规避自己所惧怕的事物?我们很容易忽略自己仍然在寻找立足之地。
  如果暂时跨出自己那狭隘的茧,一定会感到恐惧,而想抓住以往所熟悉的事物。在这不可避免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持续的耐性和善意,我们将永远无法依止智慧和慈悲,将心安住在无我的境界。我们必须逐渐发展出信心,相信只有放下执著才能解脱。我们还要不断地培养友爱之心。安于空性的那股热情,是需要一些时日才能发展出来的。
  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担忧或心理上的不适感,很可能是旧有习性正在释放的一种征兆,其实我们已经贴近与生俱来的空性了。创巴仁波切曾经说过,觉醒中的精神勇士往往发现自己不断处在焦虑中。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这句话确实是真相。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持之后,我认清了既然摇摆不定的情况不可能消除,那么就去深入理解它吧。我们如果发展出对恐惧的好奇心和乐于接纳的态度,就会产生根本的变化。与其一辈子都活在紧张不安中,如同坐在牙医的诊疗椅上,那还不如学会放松地安于当下。
  修持就是以慈悲的态度来探索我们的惯性和思想。慈悲地探索自己的身心反应和逃避的对策,是觉醒的过程中最根本的修持方法。老师总是鼓励我们要对自己的精神官能症感到好奇,因为我们的对治模式一瓦解,精神官能症势必出现。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才不再深信自己的个人迷思。如果能到达这样的境界,我们就不再和自己分裂,不再抗拒自己的情绪能量,如此才能学会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中。
这样的修持是永无止境的。从开始进行菩萨道的修持,一直到完全信赖自己那无属性、无偏见的解脱之心,这中间的过程,必须分分秒秒安于当下所发生的一切。我们要以坚定而柔软的心,放弃过去对自己对别人所抱持的成见,也放弃自己的执著倾向,以及障碍住菩提心的那些反应模式。经过多年的修持,我们将克服各种障碍,获得无数启示,而在过程中体尝到无依无恃的滋味。
选自《转逆境为喜悦》(佩玛·丘卓著,胡因梦译)






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分隔线----------------------------
版权所有 重庆心理咨询|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2010-2021  渝ICP备14009647号-1
电话:023-89009815(7×24热线) 地址:(公司咨询部)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网址:www.hspxl.cn 邮箱:865273090@qq.com
 公安备案编号:50011202000749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270号